潮汕英歌舞:千年古韵,魅力非凡
潮汕英歌舞:千年古韵,魅力非凡
潮汕英歌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历史溯源与发展演变
起源传说多
潮汕英歌舞的起源众说纷纭,充分体现了其历史渊源的丰富性。祭孔仪式说认为潮汕英歌舞可能是从潮汕地区历史上举行的大型祭孔仪式演化而来;戏曲影响说指出英歌舞的击打动作、人物造型、服饰装扮都与戏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受戏曲的影响产生的;练武习艺说则提到清朝入关后禁止民间习武,潮汕地区为掩人耳目将练武变成 “练舞”,吸纳了梁山泊众英雄的故事形成英歌舞;外省传入说认为英歌舞与山东的鼓子秧歌、湖南的花鼓、安徽的凤阳花鼓有联系,是外省传入的;游神赛会演变说表示为配合游神赛会的仪式,需要适合行进的表演形式,于是形成了英歌这样的情绪舞蹈;傩舞说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认为英歌舞是由古代傩祭中的仪式舞蹈发展而来,英歌舞崇拜田元帅是青蛙图腾崇拜的遗存,且其驱鬼逐疫的作用、舞蛇开路等特征都与古傩礼相似;及时雨说认为求雨扮水浒可能是因为宋江的绰号 “及时雨”,这是一种包含舞蹈成份的化装游行活动。
发展历程长
从古代到现代,潮汕英歌舞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早期,潮汕地区的越族与中原的傩文化与祭祀为英歌舞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宋元开始,闽地文化逐渐传播至潮汕地区,现在英歌舞队使用的小鼓、碎步表演都来源于莆田的花鼓舞。明朝时,潮阳地区有戏剧,是英歌的前身,为配合游神赛会形成了英歌这样的情绪舞蹈。清朝时,又将戏曲和武术套路融入其中,最终形成如今样式的英歌舞。现代的英歌舞需要列队、装扮人物造型来表演,而后棚的潮剧片段如《桃花过渡》《双摇槽》《仙公仙母》、民间舞蹈《打鸟记》、武术表演等可谓熔舞蹈、戏剧、武术于一炉。但由于中后棚的演出程式相对繁杂,现在的英歌舞为了方便演出大多去掉了演小戏、比武艺的中后棚,只保留了最能体现英歌舞特色的前棚部分。如今,英歌舞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网络平台上走红出圈,古老的非遗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表演形式与特色
三部分组成
英歌舞表演一般分为前棚、中棚和后棚三部分。前棚是英歌队的主体部分,为男子群体舞蹈。表演人数各队不一,小规模以 24 或 36 人组成,中大规模有 72 或 100 人组成。全体成员分为左右两个纵队,充当队伍前导的玩蛇人为 “时迁”,领头的队员俗称 “头植”,为黑脸挂黑须的李逵或秦明,“二植” 为红脸挂红须的关胜或杨志,再往后是鲁智深、武松,男扮女装的孙二娘、扈三娘,锣鼓队中的司鼓装扮为宋江,其余队员也画脸谱,作古代武士装扮。表演道具为短棒和小鼓,执棒和持小鼓人数占一半,也有全部使用短棒的。表演时,英歌队成二路纵队前进,在开阔的场地变换出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多种队形。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伴随着英歌锣鼓的节奏,紧凑整齐,舞姿优美,演出各式各样的舞蹈动作和表现出攻城战阵的舞蹈阵型。
中棚部分多由小戏、杂耍、武术等传统曲艺节目组成,具有较强的戏剧性、娱乐性,且气氛浓郁。内容多是民间趣闻轶事,有《佛公佛母》《洗佛》《牵猪哥》《徐大江拖车》《钓鱼》《双摇鼓》《桃花过渡》等 13 个内容丰富的传统曲目,英歌队会选择性地表演其中的一部分。
后棚为武术表演,表演人数各队不一,通常由 16 人、24 人或 36 人组成。潮汕地区自古有尚武的习俗,农民们手握农具,将南拳中的一些武术套路融入英歌舞表演之中,最后以徒步僧人与清朝官员对打来结束整个英歌队表演。
独特魅力显
英歌舞具有独特的魅力。舞者的脸谱各具特色,有威猛刚烈的英雄脸谱,也有像鬼面一般的奸诈小人脸谱,还有凸显女子温文尔雅的妆容。服装方面,以不同的人物个性进行装扮,主要是装扮水浒中的英雄人物。道具通常是双手各持一根木槌,上下左右对击,以锣、鼓、号角伴奏,吆喝起舞。舞蹈的队形丰富多变,如二龙吐须、金龙穿水、麦穗花阵、双穗花阵、田螺圈、四方阵型、铁索链阵、落地梅花阵等,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棒法多样,耍槌花讲究一个 “活” 字,能轻巧灵活像一朵花;击槌动作贯穿整个表演,配合腿脚步法和队形变化,使整个表演像操兵练武,或进攻或防守。音乐伴奏以英歌锣鼓节奏为主,“冬冬喳,冬冬喳,冬冬喳” 的节奏紧凑有力,为舞蹈增添了磅礴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传承现状与创新发展
低龄化传承
潮汕英歌舞的传承出现了令人欣喜的低龄化现象。5 岁小女孩庄恩琪挥动英歌槌、跳起英歌舞,和着英歌队员的节奏 “吼” 起来的画面,令人动容。她的眼神坚定、毫不怯场,吸引了英歌队员的注意,大家纷纷停下脚步与她互动共舞。庄恩琪的父亲是当地英歌队的锣手,她在耳濡目染之下,对英歌舞产生了浓厚兴趣。家里的小鼓、“小蛇”、迷你版英歌槌成了她和妹妹的玩具。如今,她受邀加入英歌队日常训练,展现出潮汕非遗薪火相传的蓬勃动力。
在玉和兴英歌队中,还有年仅 7 岁的 “小时迁” 扮演者庄润铭,他从 4 岁就开始练习英歌舞。庄润铭看着电视对英歌舞的道具蛇产生兴趣,后来便自己练上了。今年春节,16 岁的汕头西门女子英歌队 “头槌” 郑梓欣也火出了圈,还有汕头濠江区联兴英歌队不足 3 岁的 “小时迁” 杨浩霖,在阳刚的男子英歌舞中跳出了 “萌萌哒” 感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小朋友爱上英歌舞这一传统非遗项目,为有着 500 年历史的古老英歌舞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创新中前行
英歌舞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年轻人的加入为其带来了新招式、新阵法。不少英歌舞队员都是 90 后或者 00 后,他们创新了新阵法、新招式,现在创新的招式总共有 10 套左右,包括一个阵法,还有单打的、双打的和排兵布阵的。
在广东普宁,年轻人尝试将传统元素、游戏元素相结合,在创新中传承发展非遗技艺。例如归龙潮这款游戏,以崭新的形式呈现英歌舞,既保留了传统英歌舞的磅礴气势和精湛技艺,又融入了现代国风的元素。游戏通过高科技手段,将英歌舞的舞蹈、音乐、武术和戏曲元素完美地呈现在游戏中,让玩家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和欣赏英歌舞的魅力。
潮汕英歌舞不仅在国内备受关注,还走向了国内外。今年春节期间,普宁南山英歌队在英国伦敦进行快闪表演,吸引沿途和现场 70 多万名观众欣赏观看。英歌舞还在泰国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成为在泰华人与其他族群友谊的纽带。创新,让英歌舞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化价值与魅力所在
文化价值高
潮汕英歌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它融合了戏剧、舞蹈、武术等多种元素,生动地展现了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英歌舞象征着扬正压邪、吉祥平安。在古代,它常被用于祭祀等活动,人们相信其具有驱邪祛恶、迎祥接福的神奇力量。这种寓意在当今社会依然被人们所珍视,成为潮汕地区人民心中的一种精神寄托。
同时,英歌舞体现了英雄主义精神。其故事内容取材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劫法场救宋江等情节,舞者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将梁山好汉们嫉恶如仇、除暴安良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英雄主义色彩不仅激励着潮汕人民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也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魅力无限大
英歌舞的魅力在于它与西方街舞有着奇妙的共通性,却又独具特色。英歌舞强烈的节奏感与西方街舞相似,但它明快强烈的节奏感和高超的武术表演比街舞更加富于艺术性。舞者们在表演中展现出的力量与美感,让人叹为观止。
英歌舞蕴含的震撼力和冲击力,使其达到了人类共同的艺术审美要求。其磅礴的气势、刚劲有力的动作和激昂的音乐,能够瞬间抓住观众的眼球,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无论是在潮汕地区的乡村巷口,还是在国际舞台上,英歌舞都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观众。
英歌舞具备全球共有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其融合的戏剧、舞蹈、武术等元素,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全球化的今天,英歌舞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能够跨越国界,引起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共鸣。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