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携手福建农林大学,共绘绿色发展新蓝图!
南平市携手福建农林大学,共绘绿色发展新蓝图!
2月11日,南平市人民政府与福建农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合作办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八个核心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此次合作不仅填补了南平市在高等教育布局上的短板,更为当地绿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南平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作为福建省西北部的重要城市,南平市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不足、教育水平较低以及人口外流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南平经济长期依赖农业和农村产业,如茶叶、果品和家具制造,这使得其经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同时,道路、交通、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滞后,也制约了南平的发展,影响了外部投资的吸引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导致缺乏高素质劳动力,难以吸引高科技产业和企业。年轻人外出务工或求学造成的人口外流,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此外,地处福建西北部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远离沿海经济中心,使南平在吸引投资和产业发展上处于劣势。
八大领域深度合作
面对这些挑战,南平市与福建农林大学的战略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双方将聚焦乡村振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需求,在八个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在合作办学方面,双方将建设一个办学点和四个特色基地,包括福建农林大学南平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南平科特派研究院等。办学点位于武夷新区创业园,规划面积2000亩,将为南平市弥补高等教育短板提供有力支持。
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方面,双方将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项目,探索共建国家、省重点实验室。针对南平优势特色产业需求,打造县级产业研究院,设立实体实践教育基地、“科技小院”,推动种业创新突破和优势产业全链条升级。
在生态保护方面,福建农林大学将支持南平市科学统筹推进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和开发,推动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建设成世界级风景道,助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市建设。
在林权制度改革方面,福建农林大学将支持南平市推进“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扩面、提质、增效,开展林下种养技术、产品精深加工等科研攻关,探索开展“负碳林场”创建试点。
在茶产业和竹产业发展方面,福建农林大学将提供技术支持和科研攻关,推动武夷茶品牌建设和竹产业转型升级,探索“以竹代塑”示范城市建设。
科教优势助力绿色发展
福建农林大学在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该校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余雁教授在木竹材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其团队研发的糠醇树脂改性技术和竹材表面无机纳米功能化技术,为南平市竹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年来,南平市在绿色发展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南平市获批国家碳计量中心、国家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延平、建阳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松溪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此次与福建农林大学的战略合作,将进一步推动南平市的绿色发展和产业升级。
共绘绿色发展新蓝图
此次战略合作的签署,标志着南平市在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整合双方资源和技术优势,南平市有望在绿色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此次合作是南平市补齐高等教育短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福建农林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实践。”南平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双方将共同努力,将合作协议落到实处,为南平市的绿色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