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包青天:从白面书生到黑脸神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包青天:从白面书生到黑脸神探

引用
澎湃
7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75441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487989291
3.
https://mini.eastday.com/bdmip/231214190857822606838.html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85%E6%8B%AF
5.
http://m.ahjjjc.gov.cn/p/79745.html
6.
http://old.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62635
7.
http://www.gdfao.gov.cn/jjxy/lzwh/content/post_313685.html

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少有人像包拯这样,其真实形象与民间传说中的形象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在历史记载中,包拯是一位白面书生,而在民间传说和戏曲中,他却变成了黑脸、额有月牙的“包青天”。这种巨大的形象差异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01

历史上的包拯:白面书生的清官

历史上的包拯,字希仁,生于999年,卒于1062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据《宋史》记载,包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他以清廉公正、不畏权贵著称,被后人尊称为“包青天”。然而,这位“青天大老爷”的真实形象,却与我们今天熟悉的黑脸形象大相径庭。

据历史记载,包拯并非黑脸,而是一位白面书生。他出生于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父亲包令仪是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包拯自幼聪颖好学,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中丁卯科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因父母年老,包拯选择留在家乡侍奉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后才重新出仕。

包拯的仕途始于天长县知县,后调任端州知州。在端州任上,他以清廉著称,不取一砚归私。回京后,包拯任监察御史,多次上书弹劾贪官污吏,甚至敢于直言批评皇帝。宋仁宗嘉祐元年(1057年),包拯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虽然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将开封治理得井井有条。他敢于惩治权贵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包拯的清廉和公正赢得了百姓的尊敬,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他官至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封东海郡开国侯。去世后,宋仁宗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包拯的墓志铭由同为枢密副使的骑都尉、濮阳县开国子吴奎撰写,现存于安徽省博物馆。

02

民间传说中的包青天:黑脸神探的化身

然而,在民间传说和戏曲中,包拯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不再是那个白面书生,而是变成了黑脸、额有月牙的“包青天”。这种形象的转变,始于元明时期,最终在清代定型。

在戏曲和民间故事中,包拯被赋予了超凡的能力。他不仅能断阳间案,还能审阴间事,被誉为“日断阳夜断阴”的神判。他的额头上那弯月牙,据说是他小时候在路边睡觉时被马踩出来的,也有人说是他掉下井里磕的,还有人说这是他天生就有的。无论原因为何,那月牙的作用都不容小觑。作为人鬼两界的判官,包拯需要不断来往于人间与鬼府,那个月形印记便是包拯穿梭阴阳的通行证,月牙向左弯曲之时,他是料理凡间案件的人;月牙向右之时,他是主持阴间讼事的神。

在民间传说中,包拯的形象逐渐神化。他不仅是一位清官,更是一位能够为民伸冤、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保护神。在《铡美案》、《赤桑镇》、《双钉案》等戏曲中,包拯的形象被反复塑造和强化,成为百姓心中惩恶扬善的化身。

03

形象演变的背后:百姓对清官的期待

那么,为什么包拯的形象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这种变化背后,反映了百姓对清官的期待和对正义的向往。

在宋代,包拯虽然以清廉公正著称,但他的形象相对平凡。到了元明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和百姓生活困苦,人们对清官的渴望日益强烈。一个白面书生的形象,显然不足以承载百姓对正义的期待。因此,包拯的形象开始“黑化”,变得威严而神秘。黑色,在传统戏剧文化中,代表着正直与粗暴。为了表现包公刚正不阿与铁面无私的形象,戏剧中的包公一直以黑脸示人。随着戏剧的流行,人们逐渐相信目之所见的黑脸包公就是真实的包公,就像人们相信关羽是个大红脸一样。

清代月牙的出现,则进一步强化了包拯的神探形象。月牙象征着智慧和洞察力,寓意包拯明察秋毫的睿智,也隐含明镜高悬的旨趣。这种形象的演变,反映了百姓对包拯的崇敬,实际上是对社会公正的崇敬,对社会正义的崇敬,对清明政治的崇敬。

04

包拯形象的双重意义

包拯形象的演变,体现了历史真实与民间传说的双重意义。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位真正的清官,他的清廉和公正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而民间传说中的包青天,则是百姓对清官的期待和对正义的向往的化身。这种形象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清官的崇拜和对正义的追求。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包拯虽然已经离世近千年,但他的精神却通过民间传说和戏曲,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无论是白面书生还是黑脸神探,包拯的形象都寄托着中国人对清官的期待和对正义的向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