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中国学术史研究
梁启超的中国学术史研究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学者,他在学术研究领域的贡献,尤其是对中国学术史的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将系统介绍梁启超在中国学术史领域的研究成果,展示一个清晰、可资参考的影像,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这位历史人物。
著作概介
梁启超的学术著作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和《新史学》等。
《清代学术概论》重在“论”,致力于对学术发展演变过程进行考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重在“史”,广征博引,描述各个学术派别的开创人物。这两部作品与其他史著相比,都注重对一代学术的贯通考察,重视对各派学术的社会文化和学术思潮背景的分析,扩大了学术的研究范围。
《中国历史研究法》分为六章,从史的意义及其范围到史料之搜集与鉴别,构建了一整套史学理论方法体系。其中提出辨伪书的“十二条公例”,吸收传统史学精华,利用西方进化论来批判旧史学的弊端。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详细论证了五种专史的写作方法,其中专门讨论“史学史的做法”,具有开创性意义。
《新史学》喊出了“史学革命”的口号,从理论上论证史学革命的必要性,系统提出了新史学的理论,得到了章太炎、朱希祖、何炳松等人的呼应。
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不朽之作——《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受康有为影响,很早便重视学术源流的研究。1902年,他发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将数千年的学术思想分成八个时代,为后来撰写《清代学术概论》奠定了基础。
《清代学术概论》将清代学术分为四个时期:启蒙期、全盛时期、蜕分期和衰落期。梁启超认为清代思潮与欧洲文艺复兴有相似之处,强调科学的研究精神贯穿始终。这本书以时代为经线,学派、学者为纬线,全景式论述了清代二百多年的学术发展,脉络清晰,详实丰富。
对于新史学的倡导
梁启超非常看重历史学的作用,认为史学可以帮助国民鉴往知来,成为激励爱国心的源泉。他认识到传统史学存在诸多问题,如以帝王将相为主体、忽视民间之事、缺乏对历史因果关系的说明等。因此,他提出了新史学理论,主张以进化论为指导,探讨人群进化的原因,将旧史转化成为国民服务的工具,促进国民互助团结精神的发达。
治史方法
梁启超提出了史家修养“四长”论,即史德、史学、史识、史才。他认为史料是史学的基础,不仅要注重文字记录,还要重视现存之实迹、传述之口碑、遗下之古物等非文字记录的史料。在史料的搜集与鉴别方面,他提出了一整套详尽的方法原则,强调史家应保持客观态度,避免夸大、附会、武断等毛病。
对于中西文化的态度
梁启超主张中西文化应该互补,既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也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他认为中西文化结合的方式之一是以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经过挑选的部分去补充西方文化的不足,这与当时朝廷认可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方针是有差别的。
参考文献
[1] 陈鹏鸣. 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3.
[2] 胡适. 四十自述. 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90.
[3] 夏晓虹. 梁启超文选(下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31-235.
[4] 梁启超. 新史学•中国之旧史. 梁启超文选(上集).518.
[5]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史之改造. 东方出版社,1996:39.
[6]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说史料.44.
[7]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史料之搜集与鉴别.80.
[8]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史家的四长. 中国历史研究法附录. 东方出版社,1996:165-177.
[9]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夏晓虹. 梁启超文选(下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16.
[10] 梁启超. 西学书目表(后序). 梁启超文选(下集).374.
[11]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梁启超文选(下集).219.
[12] 袁伟时. 中国现代思想散论.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