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讀後心得:重新打造正確飲食習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讀後心得:重新打造正確飲食習慣

引用
1
来源
1.
https://readingoutpost.com/hunger-habit/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遇過這種狀況嗎?「明明不餓,但就是嘴饞想吃東西」、「無聊、焦慮、壓力大的時候想吃東西」、「邊看電視邊吃零食,一不小心就吃完整包餅乾」。其實,這些也是我自己遇到的狀況……幸好,有一本書可以幫我們養成開心吃也不會有罪惡感的飲食習慣。

這本書在說什麼?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的作者是神經科學家賈德森.布魯爾(Judson Brewer),他專門協助成癮患者戒斷壞習慣、控制情緒化的飲食。他的前一本書《鬆綁你的焦慮習慣》曾經帶給我很多幫助,讓我更懂得接納和處理自己的焦慮情緒。

這次的新書探討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飲食行為,特別是那些在壓力、焦慮或無聊時觸發的「想吃東西的感覺」。書中教我們重新建立身體和食物之間的健康關係,透過三個步驟來達成:找出你的飲食習慣模式、運用自我覺察打斷模式、再利用大腦的力量建立新的健康習慣。

這本書同樣具有很多科學證據支持,作者將數十年的臨床經驗和研究成果,整理成非常有效的 21 天飲食習慣改變指南。如果你也有因為壓力、焦慮或無聊而過度飲食的人,這本書非常適合你。擁有良好飲食習慣,不只能夠減重和提升健康,更重要的是找到正確的方式好好對待自己。

接下來,我會介紹我想讀這本書的原因、這本書的重點方法,以及對我造成的改變。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我原本沒想過要讀這本書,因為我平常有運動的習慣,三餐大部分都在家裡自己煮,身材保持得還算苗條。但是,有一個狀況讓我產生了警覺心。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明明不餓了,但還是挖巧克力冰淇淋來吃。明明在正餐已經吃飽了,卻還是拿起櫥櫃裡的甜點往嘴巴塞。特別是 Yu-Ki 新推出的喜馬拉雅鹽口味的巧克力餅乾,真的超好吃,一盒有 8 包,我以前是慢跑後會吃一包當獎勵。可是最近這幾個月,我發現自己會在一天當中直接把一整盒吃完。我知道這樣不太對勁,但我就是克制不住。

後來我在誠品書局看到這本書,書中的這句話點醒了我:「你注意過自己跟食物之間的關係嗎?」說實話,對於這些甜點和零食,我還真的「沒有」注意過我跟它們有什麼關係,而是放縱自己想吃就吃。吃完了,就再去買來吃。

所以,到底為什麼我們會這樣?作者說他曾經幫助過很多暴飲暴食的患者,他發現很多人根本不是因為飢餓吃東西,而是感到生氣、寂寞、疲累、無聊、不安…等渴望的情緒。這就叫做「情緒性飲食」。

當我們愈是情緒性飲食,就愈容易養成這樣的習慣,對這種紓壓方式就更依賴。但這些渴望跟肚子餓不餓完全沒關係,這就像是連結大腦與胃部的線路跟情緒線路「錯配」在一起了!

書中提醒道:「由於我們是在餵養一種渴望,而不是滿足需求,所以我們永遠無法填補那種空虛。」就像一個無底洞。到頭來,我們會發現這種情緒性飲食無法填補空虛。我們要做的,是學會「打破」和「改變」情緒性飲食的習慣迴圈。

錯不在你,而是你的習慣

作者提到在他的臨床諮商經驗中,幫助過很多有不良飲食習慣的病患。

我們飲食的原因分成兩種。第一種是因為「飢餓」想吃東西,這時候吃東西是很正常且合理的。第二種是為了「愉悅感」而吃東西,想發洩情緒的時候吃東西。像是感到有壓力的時候、無聊的時候、焦慮的時候,會想要吃東西。

他觀察到,這些來向他求救的病患,儘管細節各不相同,但這些病患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不喜歡自己。他們苦於自己的負面情緒,像是挫折感、罪惡感、絕望感、厭惡感,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很討厭自己。

很多病患根本「無法分辨」自己是餓了,或者只是想吃東西來發洩情緒。解決方法並不是單純的叫他們「減少熱量攝取」或「吃健康的食物」,他們明知道這樣做有效,但他們卻做不到。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在心裡學上,當我們感到「焦慮」的時候,是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或「即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而焦慮。這個時候,我們會為自己感到難過。

可是吃東西卻不一樣,我們感覺吃東西就是我們「自己做」的事,不健康的飲食是我們咎由自取的。這個時候我們會「責怪自己」。但有趣的是,我們並不會因為這種自我批判而停止吃東西。結果就演變成了情緒性飲食的惡性循環。

作者也從其他戒菸的研究發現了一件事,那些成功戒菸的人,他們的體重也減輕了,因為在戒除菸癮的同時,他們也學會了「抑制吃東西的衝動」。同樣的,在其他飲食習慣的研究中,有辦法成功改變飲食習慣的人,是因為他們改變了「自己與食物和飲食的關係」。

所以他後來發展出一套方法,運用神經科學的原理,幫助人們克服長期以來的習慣性飲食模式,包含因為無聊而吃東西與暴飲暴食,達到了很顯著的效果!

透過覺察打破習慣迴圈

要如何打破這種不好的飲食習慣迴圈?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習慣到底是怎麼養成的。書中提到,任何習慣都是由三個步驟組成的:第一個是習慣的「觸發點」;第二個是採取的「行為」;第三個是這個行為造成的「結果和獎勵」。

會情緒性飲食的人,就是誤以為吃東西可以調節情緒。可能在某幾次的經驗裡面,透過亂吃東西得到了暫時的緩解,大腦就誤以為這樣有效,之後就養成了這個壞習慣。作者提醒,辨認壞習慣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一個人看出習慣不具獎勵性質的事實」。

以情緒性飲食的習慣迴圈來說,觸發點可能是「不舒服的情緒」,像是感到無聊、內心焦慮、面對壓力的時候。這时候採取的行為就是「吃東西來暫時減緩情緒」,隨便找到什麼東西就吃,暫時得到了滿足。但是,亂吃東西的結果和獎勵卻是「仍然必須面對不愉快的情緒」,外加糖分造成的頭疼,以及亂吃東西之後感到的愧疚感。

透過三個步驟的拆解,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自己是如何陷入這個習慣迴圈的,我們試圖用食物來逃避難以應付的情緒,但我們也明白這終究不是辦法。

接著,我們要告訴大腦,因為情緒而亂吃東西的結果和獎勵,並不是我們真的想要的。作者提醒,要分辨是飢餓還是情緒不太容易,這跟意志力無關,我們必須學會覺察,覺察才是我們改變行為所需要的一切

覺察的第一步,就是「標註」出我們自己的情緒,當時是無聊呢?焦慮呢?有壓力呢?先辨識出自己的情緒,然後當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體驗食物」的本身。你可能會發現那些不健康的食物,其實沒有想像中的美味。

像是那包鹹到不行的洋芋片讓我頭痛;那塊甜死人的蛋糕讓我感到噁心。你的大腦就會產生一種「負向的預測」,告訴你以後不要再碰那些東西。我們的身體有足夠的智慧,知道吃下加工食品或垃圾食物的感受比不上原型食物。覺察,就是讓身體的智慧可以發揮效用。

相反的,如果你從來沒有將注意力放在品嚐食物的本身,你的大腦就無法獲得這種負向的預測,你只會繼續重複不好的飲食習慣。就像在看電視的時候一邊吃垃圾食物,你完全不會注意到自己到底吃下了多少不健康的東西。所以,記得把覺察力放在體驗食物的本身。

如同作者所說:「覺察可以幫助你覺醒於不健康的食物種類與份量;還可以幫助你愛上對你的健康有益的那些食物。」只要我們培養覺察、注意結果,身體就會幫我們完成剩下的工作。這樣一來,才會形成我們的身心與食物之間的良性循環。

透過提問區分渴望和滿足

我透過覺察,發現自己以前吃的一些甜點,其實沒有我想像中的好吃。可是,我遇到另外一個狀況,Yu-Ki 的喜馬拉雅鹽口味的巧克力餅乾,苦中帶甜的滋味,真的很合我的胃口,我愈是細細品味,愈覺得好吃。這时候,該怎麼辦?

作者建議我們透過「提問」(書中叫做「渴望工具」)來區分自己的渴望和满足。因为「使一項渴望如愿以偿,和事后感到心满意足并不相同。」就像是我很渴望吃到好吃的巧克力饼干,但是我真会因为解决了这个渴望,而感到真正的心满意足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书中提醒,让自己的大脑去学习「改变行为」。在你感觉不饿,但是又想吃东西的时候,使用这两个问题来检视自己:

  1. 我这么做,得到了什么?(注意你的想法、情绪与身体感知)

  2. 我有多满足?(现在先问一遍,五分钟后和十五分钟后分别再问一遍)

我发现,自己在吃巧克力饼干的时候,大部分是工作到一半的休息时间,突然嘴馋就想吃;或者是写文章没有灵感的时候,想吃个东西逃避一下。我记录当下的情绪,总结就是一个字「爽」。身体的感知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感觉吃完饼干之后心情突然很好。

但是,当我试着回答「我有多满足」的时候,就有了不同的答案。

吃完饼干的当下,满足感是很高的,因为我秒杀了一块饼干。但是过了五分钟和十五分钟再记录的时候,我却发现有点空虚。因为这时候工作可能也没有什么进展,文章也不一定有写出什么新东西,内心就会感到罪恶感,为什么刚刚要吃那么多饼干。很明显的事实是,吃完饼干之后,没有真正解决我的压力来源。只是让我更期待下一块饼干而已。所以才会有天就能吃完一整盒。

通过这个提问练习,我们可以帮助大脑为每一项饮食行为设定出「新的奖励价值」。如果你在吃的东西上面得不到真正的满足,愉悦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平坦,你不再会因为吃了这些东西而感到开心

后来,我发现如果要解决这种工作和灵感上的瓶颈,与其随便吃东西,倒不如出門到社區步道走一圈,邊看風景、邊聽音樂。当我走完之后问自己「有多满足」的时候,这种满足感反而比起乱吃东西还要来得饱满许多。

疼惜自己远离自责

延续前面提到的,很多人明知自己有情绪性饮食的习惯,却选择用自责的方式批判自己。结果越自责,越没效果,反而导致更严重的情绪性饮食。

作者引用的研究显示,虽然我们的脑海经常会出现罪恶感与羞耻心来批判自己,但是,一旦当我们试着「疼惜」自己的时候,这种自我批判就会被一扫而空。

自责和疼惜无法同时存在。光是抛开罪恶感与羞耻心,就能带给我们力量。当我们开始疼惜自己,试着去处理造成心情烦恼的根本原因,就不会只想着用饮食来喂养情绪。选择疼惜,而不是自责,这会让们对自己产生好感,感到手中握有力量

关于如何疼惜自己,作者提供一个超棒的练习建议,我自己觉得真的太有效了,你也可以试着练习看看。

首先,找一个安静又舒服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想象一个跟你很亲近的好朋友(或你生命中视为典範的某个人),他打开门走了进来。这个人有者无条件的关爱、慷慨和智慧,光是他一走进这个空间,你就感受到了温暖和开阔。

接着,想象你自己对他说出一句祝福的话,你可以真的说出口:「祝你快乐」、「祝你健康」、「希望你能好好照顾自己」。注意自己的呼吸,注意自己的心跳,感受你自己对对方表达出来的这种疼惜的感觉。

然后,你反过来对自己说出一模一样的话:「祝我快乐」、「祝我健康」、「希望我能好好照顾自己」。按照你自己的步调,把这些话说完,感受当下的自己给自己的温暖。

这个练习,可以让你充分感受到:「我可以很温柔地、疼惜地关爱我自己,我现在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了。」我自己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甚至会有一股想哭的冲动。你会发现,原来最好的支持,是自己懂得支持自己

后记:找回跟食物之间的良好关系

总结来说,《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让我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我的飲食习惯。在正餐的时候,我会專心體驗每一口食物的滋味;當我想吃零食的時候,我会透过觉察把自己的情绪标记出来,试着思考:「除了吃东西之外,我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真正解决情绪背后的问题?」当我懂得这么想之后,我就不會觉得吃东西是「唯一」的选项,而是知道自己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整本书中我最喜歡作者說的這一句:「凡你抗拒的,就會持續;凡你感受的,就會治癒。」其实障碍就是眼前的道路所在,让自己有多一点的好奇心,问自己可以從这次感受学到什么;给自己多一点的疼惜,接納當下的情緒,然後找到根本的解決方法。

最后,如果我們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而感到「后悔」,后悔会让我们明白有些事情不對勁,将來需要改变。但是,如果我們感到「羞耻」,则会让们陷入罪恶感和惭愧的漩涡,害们不断自责。我们可以后悔,选择做出改变,而不是感到羞耻,觉得自己无计可施。

如果有遭遇类似状况的朋友,我想祝福你,透过这本书,重新找回你跟食物之间的良好关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